其實熱帶魚養(yǎng)殖沒那么難,關鍵是把“溫度、水質(zhì)、喂食、密度、選魚”這5件事做對就行。下面我按“新手入門→稍微進階”的思路,給你一份能直接照著做的操作清單,還附了常見誤區(qū)提醒,跟著來準沒錯。
一、開缸前先搞定3件事:硬件和環(huán)境
選對魚缸:魚缸至少得60升以上,優(yōu)先選超白玻璃的,魚缸越大,水質(zhì)越穩(wěn)定,不容易出問題;
過濾得夠用:小型缸用濾筒或者背濾就行,大型缸得用上濾或底濾,過濾的流量得是魚缸水量的5倍以上每小時,比如60升的缸,流量得≥300升/小時;
溫度要恒溫:25-28℃是多數(shù)熱帶魚最舒服的溫度。
加熱棒選帶溫控探頭的,溫差控制在±1℃以內(nèi),別忽冷忽熱;
夏天溫度超過30℃時,要么放個風扇吹,要么用冷水機降溫,別讓魚熱著。
二、水質(zhì)管理:7天養(yǎng)成法,一步都別錯
Day1:先把新缸洗干凈,注滿水,然后把過濾打開,主要是去掉缸里的灰塵;
Day2:往缸里加硝化細菌,再放幾條“闖缸魚”(比如便宜的孔雀魚),目的是讓硝化細菌有食物,盡快建立菌群;
Day3到Day5:每天測測氨和亞硝酸鹽的含量,稍微換1/4的水,把水里的“毒素”排掉;
Day6到Day7:等氨和亞硝酸鹽的指標都歸零了,就可以正式放你想養(yǎng)的魚了,這樣能避免“新缸綜合征”(魚剛放進去就生。
另外換水也有講究:每周換1/4的水就行,新水的溫度得和原缸水差≤2℃,自來水得提前晾24小時曝氣除氯,別直接加;
水質(zhì)指標方面,pH值保持在6.8-7.4的中性范圍,硬度4-10dGH。像燈科魚、神仙魚喜歡偏軟偏酸的水,孔雀魚、斑馬魚能適應稍微硬一點的水,按魚的品種調(diào)整就行。
三、選魚和混養(yǎng):新手先從“耐造”的開始
新手首選“三耐”品種:孔雀魚、斑馬魚、瑪麗魚,這三種魚耐低溫、耐水質(zhì)波動,還不挑吃(雜食),就算偶爾照顧不到也不容易死;
混養(yǎng)得講原則:
缸里魚的體型差距別超過2倍,不然大的容易欺負小的;
別把長鰭的魚和愛咬鰭的魚放一起,比如斗魚和虎皮魚混養(yǎng),斗魚的鰭肯定會被啃;
新魚入缸要“過溫過水”:把裝魚的袋子泡在缸里30分鐘,讓水溫一致;然后每10分鐘往袋子里加1/3的缸水,加3次后再把魚放進缸里,別直接倒,不然魚容易應激。
四、科學喂食:別喂多,按品種來
小型燈科魚(比如紅綠燈、寶蓮燈):主食喂微粒飼料或薄片飼料,每天1-2次,每次3分鐘內(nèi)吃完就行;想讓魚顏色更鮮艷,隔天喂點豐年蝦;
中大型慈鯛(比如鸚鵡魚、羅漢魚):主食喂顆粒飼料,再搭配點冷凍紅蟲,每天喂1次就夠了;每周停喂1天,幫魚清理腸道,避免消化不良;
異形魚、鼠魚(底層魚):喂藻片或沉底飼料,傍晚喂1次就行,別讓飼料在缸底過夜,不然容易壞水。
五、日常巡檢:每天3件事,少生病
早上看:觀察魚的游姿正常不,魚鰭有沒有展開(要是縮著鰭,可能不舒服);
晚上查:看看魚的糞便顏色(要是拉白便,可能得了腸炎),還有缸里有沒有沒吃完的飼料,有就趕緊撈出來;
每周做:擦一擦缸壁上的藻,測測硝酸鹽(NO₃⁻)的含量;清洗過濾棉的時候,用原缸水沖,別用自來水,不然會殺死硝化細菌,破壞硝化系統(tǒng)。
六、這些誤區(qū)千萬別踩
別頻繁換水,也別一次性把水全換了,不然魚容易應激,還可能得白點病;
別覺得加鹽能治所有病,燈科魚、異形魚對鹽特別敏感,得看魚的品種加,不是所有魚都能加鹽;
別把燈24小時開著,容易爆藻,還會打亂魚的生物鐘,每天開6-8小時就夠了。
一句話總結(jié)
先把水溫穩(wěn)定在26℃左右,每周換1/4和缸水溫一致的水,每次喂到7分飽,先把水養(yǎng)好再放魚,這樣熱帶魚就能顏色鮮亮,還少生病,新手也能養(yǎng)得不錯!